
最近人形机器人算是彻底变身为市场的“万人迷”,不但概念股炒得火热,接连公布的三季报更是让市场欢呼。尤其是有9家人形机器人相关上市公司,今年的业绩直接飙涨,甚至有几家的净利润同比翻了一番还多!不少投资朋友不禁发问“人形机器人现在都还没普及呢,这些公司怎么就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了?是炒作吗?还是真有实力?”
要搞明白这个问题,我们得先看看这几家的三季报究竟亮眼在哪儿。据最新数据,今年前三季度,人形机器人相关产业的营收同比大幅增长了35%,而净利润更是高达40%的平均增速。这些“九大天王”作为行业的弄潮儿,数据更加炸裂其中三家的净利润增速直接超过100%,其中最高的一家净利润从去年同期5000多万跃升至惊人的1.2亿;超过一半的企业增速也在50%到100%之间。抢眼的是,这些企业的高增长并非“天降运气”,而是实打实的业务带来的回报,我们从其财报中便可清晰看出——部分企业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营收占比的提升速度惊人,比如从去年20%爆涨至今年的45%,可见它们并非停留在“画饼阶段”,而是真刀真枪地把人形机器人这块大蛋糕咬下来了。
但理想很丰满,现实也有它的逻辑。既然人形机器人还离我们家里的地板那么远,又是怎么做到让一众公司早早肥得流油的?主要离不开以下这三大原因。
首先,核心零部件成了“香饽饽”。人形机器人要脚能跑、腰能弯、单臂能举起重物,这些都离不开精密的零部件,比如关节减速器、伺服电机、传感器一类的核心技术。这些部件的需求从科研阶段开始就居高不下,原因很简单——就像盖高楼需要钢筋水泥,各种企业制造人形机器人也需要这些基础部件。有一家制造关节电机的公司,前三季度拿下了比去年多三倍的订单,它的车间已经加班加点干到明年上半年。试想,在这样的市场供气下,能不赚钱?
再来说说第二个原因预研订单的提前爆发。虽然人形机器人距离真正批量化生产还有一段路要走,但这并不代表没人买单。许多大型企业为了“卡位”,早早释放出了研发需求。像一些工业巨头为了研制工厂专用机器人,提前采购了大量传感器和关键零部件;甚至连家用人形机器人的预研,也带动了关节电机和控制系统的销量。这就好比下象棋先控中路,宁可吃点亏也要站位;如今这些“预研订单”直接落到了龙头公司手里,自然就让他们“兵强马壮”。
最后一个重要推动力,其实来自“跨界冒险者”。其实,业界已经玩起了人形机器人的“科技副产物”,比如把人形机器人的动机术用在工业机器人身上节约成本,再比如500强电子公司用传感器改装智能家居——这些都成了各路的“吸金利器”。9家明星公司的跨界应用营收平均提升60%,稳稳成为第二增长曲线,让业绩更上一层楼。
当然,这9家企业之所以能笑傲群雄,也并非完全运气好,我们如果细分析它们的共同点,便不难发现其成功的4个“秘籍”。
第一是技术为王。每一家企业都有自己硬核的技术壁垒,就比如某公司的关节电机,动能小但精度极高,客户只认这款产品下单。反观那些只会喊口号、蹭热度的公司,尽管短期吆喝得热闹无比,长期却根本支撑不起上市价值。
接下来是绑定大客户的本事。这9家头牌公司都有稳定的合作伙伴和订单“来源池”,而不是那种随便接散单过日子的小商家。有的企业更是头部公司稳定供应商名单中的座上宾,甚至垄断了一些关键零部件的供应。
再有就是早下手布局了生产线。去年业内普遍喊着“机器人风口还在远方”,但这些公司已经嗅着风头把生产线扩容到预估的需求规模,因此今年一旦需求爆发,它们顺利承接了下游大单,全力冲刺业绩。
当然说到这里,我们今天最核心的观点就是人形机器人并不是一个“全民都能赚钱”的简单概念,投资时更不能“一窝蜂”地涌。普通人在这个领域究竟怎么避免踩坑?答案显而易见。
切忌短视。现在我们看到暴涨只是因为初期研发的集中需求释放,并不代表未来会一直维持这样的增长曲线。如果过几年后需求疲软,别抱怨“资金套牢”。
其次防范价值泡沫。试想9家的大牛股背后,动辄超百倍市盈率,意味着要用20年净利润去支撑当前股价,这波追涨,可不能轻易就是一腔热血。
最后是竞争陷阱。赛道过于火热,吸引了太多跟风者。如果某一天新玩家推出成本更低、技术更精的产品,即使今天是龙头,也未必还能坐稳宝座。
归根到底,人形机器人赛道值得押注,但要看准实力、拒绝盲目跟风。投资的金科玉律是,“真业绩”才是硬道理,概念炒作再猛,也终究有“凉凉”的一天。
那么问题来了,您觉得这人形机器人何时会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?目前您手上是否已经持有机器人概念股?如果没有,您又会关注哪些潜力公司?快留言讨论吧,谈谈你对这个赛道的看法,看看有没有什么独特的投资思路能互相交流探讨!
鼎盛配资-配资炒股网站选择配资-杠杆配资平台-配资优秀股票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