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演艺圈,有人靠颜值爆红,有人凭流量出圈,也有人仗着背景一路顺风顺水。但总有那么些人,没什么亮眼的外在条件,却凭着一股子韧劲儿,硬生生在这个圈子里站稳了脚跟。马藜,就是这样一个演员。
你可能对“马藜”这个名字有点陌生,但提起她演的戏,说不定你会一拍大腿:“哦!原来是她啊!”比如央视播的《故乡的泥土》,还有《远方的山楂树》《阳光之下》里,都有她的身影。
一个看起来相貌平平的演员,14岁就进了演艺圈,还能搭档李幼斌、闫学晶、刘佩琦这些老戏骨,接的本子一部比一部扎实,她到底凭什么?
说起来,马藜的起点真不算高。普通家庭出身,没什么背景,长相也不是那种一眼惊艳的类型。小时候她没想过当演员,就喜欢跳舞,14岁考进舞蹈学校,满脑子都是成为专业舞者的梦。
谁也没想到,命运拐了个弯。有回一个导演去学校选角,一眼看中了她。那时候她才十几岁,怯生生的像个没长大的邻家姑娘,连演戏的门都没摸过。导演后来解释,不是看她长得好看,是她跳舞时那股子灵气——眼神里的真挚,举手投足的感染力,都是装不出来的。就这么着,马藜误打误撞进了演艺圈。
那时候的演艺圈,还没被流量裹挟,导演选演员更看重“能不能演”。马藜长相普通,但身上有种让人舒服的亲和力,演戏不端着,眼神里总有股子倔强和认真。她的第一部戏只是个小配角,没几句台词,可导演看完就说:“这姑娘有股子韧劲儿,是块演戏的料。”就这句话,成了她往后十几年的底气。
刚入行那几年,马藜的日子不好过。14岁的小姑娘,在各个剧组里跑龙套,演路人、丫鬟、学生,有时候一天下来连个正脸镜头都没有。但她从不抱怨,反而把每个小角色都当成课堂。在片场,她总躲在一边看老演员演戏,李幼斌说台词时的停顿、闫学晶做动作时的细节,她都记在小本子上,下了戏就追上去请教。就这么一点点攒经验,圈里人慢慢知道了:有个叫马藜的姑娘,虽然不起眼,但演戏较真,靠谱。
真正让她被更多人记住的,是《远方的山楂树》里的蒋欣童。那是个爱唱爱跳的文艺姑娘,单纯又善良。马藜没搞什么夸张的表演,就靠细腻的眼神和小动作,把角色的天真和纯粹演活了。观众看完直夸:“这姑娘演得太真了,眼里有光!”就这个角色,让她从配角堆里跳了出来。
后来在《阳光之下》里,她演正直的记者连莲,外表硬气,心里却藏着不少纠结。马藜把这种复杂劲儿拿捏得刚刚好,网友说她“演得有层次,一点不浮夸”。这时候大家才发现,这个长相普通的演员,演技是真的能打。
再后来,她演《亲爱的孩子们》里的白歌,《我和我的三个姐姐》里的韩爱兰,《似火流年》里的林红梅,每个角色都不一样,可她总能演出反差感。喜欢她的人觉得她演得自然,能让人跟着角色哭跟着笑;也有人说她“长得不像女主”,猜测她肯定有背景才能拿到这么多好剧本。
直到2024年底,央视播的《故乡的泥土》彻底让马藜火了。这部剧里有闫学晶、刘佩琦这些老戏骨,可女主角偏偏是名气不算大的她。不少人纳闷:老戏骨都甘当绿叶,凭什么是她?
其实答案很简单:她的演技撑得起这个角色。《故乡的泥土》讲的是农村改革的故事,女主角得既有烟火气,又带着股不服输的劲儿。导演试了十几个演员都不满意,直到马藜来试戏。她穿着简单的衬衫,往镜头前一站,没哭没喊,就用一个眼神、一个皱眉,把角色的挣扎和希望演得让人心头一揪。导演当场拍板:“就她了!”
剧播出后,《故乡的泥土》收视率连续两周稳居央视黄金档第一,豆瓣评分7.8分。观众说:“马藜演得就像咱村儿里的姑娘,太接地气了!”
现在的马藜,已经在演艺圈站稳了脚,但日子过得还是跟普通人一样。她不参加综艺,不炒作绯闻,社交媒体上要么是剧组的日常,要么是自己做的家常菜,粉丝都说她“就像隔壁姐姐,亲切得很”。手里还有好几部新剧等着播,她忙得脚不沾地,却总说“能演自己喜欢的角色,累点也值”。
回头看马藜的路,其实挺励志的。没美貌,没背景,就凭着对演戏的喜欢和一股子较真的劲儿,从14岁的舞蹈女孩,走到央视大剧的女主角。在这个看脸又看流量的圈子里,她用一个个角色证明:好演员,靠的不是脸,是能打动人心的演技。
你看过马藜演的戏吗?她哪个角色让你印象最深?来评论区聊聊吧。
鼎盛配资-配资炒股网站选择配资-杠杆配资平台-配资优秀股票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