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三、主观认识与客观存在的辩证观 反为道之动,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存在的辩证观。 众所周知,主观认识是指人的意识通过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。包括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。客观存在是指人类认识的对象,包括物质世界与属性世界的所有认识对象。 哲学上对客观的认识是指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世界。自然科学对客观的认识是指事物持续的占据着时间和空间,泛指各种事物或现象。而属性数学是如何认识客观与主观的呢?两个字,主观认识就是数,客观存在就是物。客观被主观认识:就是万物皆数。主观认识客观:就是万数皆物。 那么,属性数学是如何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呢?感性,就是指人的意识可以感觉到的属性。理性,就是指数字逻辑展示出来的道理,也称属性数理,简称数理。 显而易见,东西方对主观与客观的相关关系认识,并没有根本的差异。那么,为什么会产生两个截然不同的两个知识体系呢?其中,最关键的一个关节就是'意识' 西方哲学认为:意识是人脑的特殊机能和活动,是人所特有的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。并在哲学中划定了意识与思维的范畴。虽然在哲学范畴中,当意识与思维都用以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时,可以通用,但意识范围更广,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,还包括人的情绪、意志、良心等。并且给出了物质第一性,意识是第二性的哲学定义。 东方数理科学认为:意识同样是人脑的特殊机能和人类生命过程中精、气、神形成的活动。是人所特有的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。但是,它分为意与识两部分。我们通过中国文字的字意可以得到: 意包括:见解、料想、怀疑、心思以及心愿、情味、义理、志气等多种内容。 识包括:见解、知道、记住以及认得、辨别、学问等多种内容 在属性数学中,我们把意,放在量、形、意、数知识层面中的第三位,而用数表示了识。就是在说明客观存在的量、形,与主观认识的意、数之间的辩证关系。 也就是说,中国属性数学中的主观意识我们通过两个具体的内容作出了表示:意与数。而客观存在我们也有两个具体的内容作出了表示:量与形。 意,侧重表达了人对客观存在认识的感悟结果及感性认识。数,侧重表示了主观认识中的理性认识。并突出了主观认识中的辨别属性、记忆符号属性、应知道与所知道的学问属性。 由此可以看出,量、形、意、数结构层面上的属性数学内容,是描述客观存在与主观认识辩证关系的一个过程。它所研究的数理,是揭示了客观存在与主观认识之间的属性转化规律。所以,有的网友在留言中说我讲的是哲学,不是数学。其实,我讲的确确实实是数学,是数字化的哲学内容。是数字化的属性哲学。其本质,还应该是数学。因为它是研究数与形的科学。只不过数与形的科学中产生了哲学。 是数学产生了哲学,还是哲学产生了数学。这正是东西方文化壁垒的本源问题。也是东西方数学壁垒的本源问题,同样是中西医壁垒的本源问题。而它的核心内容则是意识的本源是什么,它是怎么样产生的,意识的基础原则是什么,最高法则是什么的问题。一言以蔽之,就是数学的基础概念问题,就是意识的概念问题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鼎盛配资-配资炒股网站选择配资-杠杆配资平台-配资优秀股票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